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量子歆,授权本专栏发布

2017年9月28日英凡研究院组织召开了以“竞争政策、数字经济和创新”为主题的研讨会。会上,张维迎教授进行了主旨演讲,题为《重新审视反垄断政策的经济学基础》。

认真看、反复看,我认为,张教授的这篇文章,既是经济学人的清醒剂;同时,又是所有人的迷魂汤。

对于清醒剂,积极宣传推广;对于迷魂汤,很有必要开一帖解药。

一、经济学人的清醒剂

张教授以其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对《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基础进行了深刻的“消解”。张教授剖析了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概念所内含的约束条件、前提假设,有力地论证了 “完全竞争”概念在现实经济及市场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从“完全竞争”概念衍生出的一整套对垄断的定义、度量、判定和执行都是错误的。

张教授演讲的这部分内容,值得所有经济学人认真研读、思考,以消解“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傲慢与偏见。

二、所有人的迷魂汤

既然《反垄断法》这个舶来品,在张教授这里已经从立法基础上被消解了。那张教授的建议是什么呢?不需要反垄断了吗?

当然不是。张教授提了两个建议:一是,“选择性反垄断”;二是,不需要担心腾讯和阿里。

(由于经济学理论从基本概念上已经被张教授消解了,此后的论证,张教授除了用到经济学上的“网络效应”概念,其余都是直接用经济史和当下的案例来作论据。)

(一)“选择性反垄断”

张教授认为不是所有的“垄断”都需要反,“反垄断”核心就是要反特定主体的特定行为。唯一要反的“垄断”就是政府用强力施加的垄断:“政府用强力施加的垄断,也就是部分企业享有的特权,包括像准入限制、特许权、财政补贴、融资优惠”。

那其他的“垄断”呢?张教授认为经济学中讲的垄断行为,多数恰恰是真正竞争的手段。

这个结论,张教授以“捆绑销售”为例,用了一个著名的商业案例:浏览器大战(微软VS Netscape)。在这场著名的“战役”中,微软作为浏览器市场的后来者,通过将IE捆绑在自家操作系统中,利用自身在操作系统上市场份额的优势,打败了在市场领先的浏览器鼻祖Netscape。

张教授的论述,全文摘抄如下:“在经济学上被定义为垄断的行为,无论是捆绑销售还是统一零售价格的规定,在商业中都属于正常的竞争手段,不仅不是所谓的垄断行为,而且许多情况下对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好处。微软免费赠送浏览器被指控为垄断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几乎所有的交易都可以被指控为“捆绑销售”。我买衣服的时候,商家总是把衣服上的扣子一起卖给我,我为什么不能要求只买衣服不买扣子呢?如果商家说扣子是免费送的,专门生产扣子的厂家可否起诉服装企业在搞捆绑销售?法院该如何判决呢?”

这个类比,我只能献上我的膝盖了!彪悍的理论不需要逻辑。

张教授您忘了,您是把IE比作扣子。衣服厂家的扣子是从扣子厂家买来的,扣子厂家有啥理由告衣服生产商?而微软付钱给Netscape了吗?

如果一定要拿衣服和扣子来说事,准确的类比案例我来替张教授设计:衣服厂家生产的衣服原先没有扣子,看到出来了个扣子厂,然后就设计了带扣子的新款衣服。扣子不从扣子厂家进口,自己生产。新款衣服虽然多了扣子,但是衣服的价格没有涨价。各位看官,看到这,我相信你一定觉得,“捆绑销售扣子”完全是个正当的竞争,但是我要多问一句:如果我告诉你,这个衣服厂家垄断了所有人的衣服生产和供应,而且他把别人发明的口子无偿拿来自己生产,这样一下子就灭了发明扣子的那个厂家。你觉得还正当吗?

(二)不需要担心腾讯和阿里

讲完对政府的反垄断,张教授旗帜鲜明地说:“今天很多人也担心腾讯和阿里存在类似的问题,我觉得不需要担心,我们不要按我们自己的想象来判断未来。”

(虽然张教授说了,可我的确不知道,对于“未来会怎样”这个问题,除了想象,还能有什么办法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当然,“想象”不能信马由缰,要么理论推演,要么历史类比。可根本上还是“想象”。)

张教授的论证是从商业史来类比的:“除了不断创新,谁也没有办法稳坐钓鱼船。你看看历史都是这样。运河看上去是典型的自然垄断。。。。。。但运河的好日子也就几十年,然后英国铁路就出现了。有了铁路的竞争,运河不要说赚取垄断利润,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最后只能变成旅游观光线路。铁路从一开始竞争就很激烈,1840年美国有300多家铁路公司,最后经过兼并重组,就剩下几家了。但铁路的好日子也不长,它的真正竞争者是谁?是公路运输。1886年德国企业家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随着汽车运输的发展,铁路运输就开始走下坡路。再后来又有了飞机的竞争。”张教授的这个类比告诉我们,技术发展不会停滞。

张教授,您知道吗?对这点,其实没有人有担心。大家都相信技术会日新月异。我们大家真正的担心是:不管技术怎么发展,这些个公司不是“腾讯系”就是“阿里系”(这个状况,可不是想象,目前已经浮现出现了这个局面)。

张教授继续类比:“1960年代,IBM几乎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按照标准的经济学定义,是绝对是一个垄断者。但没过10来年危机就出现了,微型计算机开始挑战它的垄断地位。几家微型计算机生产厂家,也曾取得所谓的垄断地位,但英特尔公司于1971年生产出微处理器之后,很快个人计算机(PC)就出来了,曾经主导微机市场的公司没有一家成为个人计算机市场的主导厂家。当苹果公司的个人电脑风靡起来的时候,IBM想奋力直追,着急之下就找比尔•盖茨给他们生产软件,与微软之间的合约从根本上摧毁了IBM及任何生产厂家垄断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可能性。从此之后个人计算机变成一个组装产业了,谁都可以生产。”似乎是为了解开我们上面的担心,张教授这里的类比告诉我们,技术的演进一定会导致企业的更替和兴衰。

张教授,您知道吗?对这点,其实大家很担心。因为,正是在您认同的“网络效应”、“边际收益递增”的经济规律下,我们的经济已经走进新时代了。在这个新时代里,马爸爸和小马哥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比您深刻得多:“数据是生产资源,算法是生产力,互联网是生产关系。”这些是政治经济学的语汇,与张教授的西方经济学是两个体系,但是,更切中当下的我们最需要关切的问题:

最全的数据(生产资料)在谁那里?(“数据”已经在实现我们每个人和全体社会整体的数字虚拟化。人都已经透明化了。)

最强的算法/AI(生产力)在谁那里?(数据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算法/AI的强弱。)

那张有魔幻般“网络效应”的最大平台网络在谁那里?(离开那两个网络平台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

张教授,您知道吗?这些才是我们担心的“垄断”的恶果(当然,这个“垄断”的概念,张教授是断然不会同意的)。当您认为大家都只是凭着“恐怖想象”,从而希望对腾讯和阿里有所制衡的时候,您难道不是凭着对旧经济史的理解,“想象”出腾讯和阿里未来的衰落和消亡?其实,我也并不是不同意您这个观点,中国传统哲学“盛极而衰”的道理,也一样告诉我们:腾讯和阿里不可能永远强大。只是,我们希望在我们活着的日子里,创业者希望在他们创业的道路上,不要永远跳不出腾讯和阿里的圈圈,选择更多元、开放。因为,阿里铁了心要比我们现在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活得长,他要活102年。

 

在演讲的最后,张教授讲了一段很诚恳的话:“我今天讲的主要是经济学的问题,反垄断其实有好多是不属于经济学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人本身就有这个妒忌心,看到人家大就不舒服,看到明星出丑闻很高兴。再有一个我们都不希望个别的企业耀武扬威,现在我们有些企业很讨厌,太任性,要通过舆论批评他们。这也是反垄断法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还有政治家也担心,这家伙钱太多了,会不会干预政治?所以要不时地敲打他一下。”

嘿嘿,张教授,您分析问题的视野的确宽广,充分体现了国际学者的水平。只是,为什么在您宽广的视野里,企业除了有些心态自大外,其他都是社会大众人性恶和政治家心底小算盘的问题呢?

张教授,抱歉了!如果您是说“我也担心腾讯和阿里的垄断,但现阶段我们更需要解决政府的垄断问题。”我认为您的演讲是很好的全社会的清醒剂。但是,实际上您是说:“我觉得不需要担心(腾讯和阿里)。”不仅如此,您还通过自身学术权威的话语权,试图重新定义“垄断”概念,把“垄断”概念只用于政府行为,这就是连我们平民百姓用这两个字来表达对腾讯和阿里担忧的权利也要剥夺走。那么,我只能非常不恭敬地说:您在公然散布迷魂汤。

尊敬的张教授,几十年来,您始终从经济学术的角度,始终站在警惕“政府作恶”的立场上,没有丝毫退却。那么,也请允许我,保持对腾讯和阿里作恶的永远的警惕!并把它称之为“垄断”!

(本文作者量子歆,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首发,如需转载请和本号联系)

 
话题:



0

推荐

江瀚

江瀚

1527篇文章 10小时前更新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硕士生导师,上海报业集团鲸平台智库专家,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福布斯中国U30精英榜上榜精英。

文章